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
6 7 8 9 10 11 12
13 14 15 16 17 18 19
20 21 22 23 24 25 26
27 28 29 30




无锡教育还少什么

 

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、经济学博士丁骋骋310日在《上海证券报》发表了署名文章《无锡:除了少锡还少什么》,引起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杨卫泽的高度重视,他在311日的批示中指出,要在全市开展大讨论,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。于是,全市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,教育条线当然不会落后。星期一,学校给党员同志布置了一个任务——以“无锡教育还少什么”为题展开讨论。

无锡教育还少什么呢?仔细想想,硬件不“软”(当然个别偏远学校除外),软件挺“硬”,好像什么也不少。走到一些“高级”学校,高楼林立,设备齐全,教室宽敞明亮,精心布置,实物投影仪进教室,电脑一人一台,专用室一间又一间,令我们这些“乡下人”大开眼界,而更多的是汗颜——咱学校啥时候也能这么啊?再说软件。一到检查、验收的时候,台帐资料一摞又一摞,堆得小山似的,而且装订考究,设计精美,纸张当然也是质量很好的(至于环保、节约什么的,检查过了再说,或者到“绿色学校”验收的时候再说),这样才显得学校工作成效大、做得到位。现在,我们还强烈地感受到学校之间“赶超”意识特强,比哪个学校名师多,哪个学校特色亮,哪个学校台帐做得好看,哪个学校教研成果大,哪个学校名气大,使得“落后”学校的紧迫感日益增强。由于“软硬兼施”,无锡教育一直走在前列(至少无锡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吧),很有些炫耀的资本。这些应该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吧。诚然,自强不息、不断进取、精益求精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,可是,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在某些方面花的时间多了,势必在其它方面就花得少。看看现在的教师,演讲、会课、评比、检查接踵而来,一拨又一拨,搞活动,写论文,研究课题,做各种记录……忙得不亦乐乎,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。要不把备课本、作业本、论文带回家,怎么来得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?算一算,一天中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是常事,而真正用在钻研教材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?难怪教师们常常自嘲“不务正业”呢。什么都重要,什么都不能少,对“应付”型教师来说是什么都不重要,能交差就行;对“务实”型教师来说是“做到老,忙到老,累到老”。这样想来,无锡教育不是“少了什么”,而是太“多”、太“散”、太“杂”了。无锡教育什么时候能少一点“虚”、多一点“实”,增加那么一点点人情味,为教师减减负?

无锡人闯劲十足,事事争先,所以,无论在经济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,还是在教育方面,我们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。在课程改革如春风般拂面而来之时,作为实验区之一的无锡首当其冲,课改搞得轰轰烈烈,“承认学生的差异”、“自主探究”、“合作学习”、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”、“减负”等等,这些先进的理念给无锡教育注入了一泓清泉,让无锡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。我们也曾雄心勃勃,试图改变旧模式,尝试新方法,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、更轻松、更快乐。于是“乐学教学”、“素质教育”应运而生,学生早早回家,作业又少,也不需要参加各种学习班,星期天自由支配时间,确实很快乐;教师可以准时下班,不必牺牲休息时间来补差,确实很轻松。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跟市里的学生差距拉大(包括学习成绩、解题技能、爱好特长等),而中学老师也对小学老师不满。看来,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,但在区别学生的优与劣时还是看谁分数高,评先进的时候,高分率高的教师才是好教师,在年度总结的时候,高考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;学生是有差异的,但考试的时候不可能为差生出一份“差卷”,试题始终是一样的;说要为学生“减负”,但课程却是有增无减,学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,要求越来越高,中考的科目还在增加,高考改革来改革去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;搞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除了学好功课外,还要学什么舞蹈、绘画、乐器……星期天反而更忙了,因为要提高他们的“素质”,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合二十一世纪的“综合型人才”,到头来,学生苦,教师也苦,真是苦不堪言……无锡教育什么时候能把嘴和手统一起来,真正做到“心口如一”?

    说了一大堆,好像都是牢骚话,但绝对是心里话,是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发自肺腑的话,没有指责领导的意思,因为其实全国上下都是这样,大环境如此,并不是谁能随便改变的。只希望决策者们能多从学生、教师的发展的角度思考,让无锡教育走得更远……

访客(游客)说到心坎里
个人主页 | 引用 | 返回 | 删除 | 回复
lcd616支持!教师永远是苦中有乐。我们总是在“戴着镣铐跳舞”,所以我们就学着苦中作乐吧,再或者只能以苦为乐了。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