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11 - 11 >  >>
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




 

926星期二

精彩的结局

 

今天继续学习《爱之链》。上课伊始,我特意问了一句:“今天星期几?”学生不明就里,答:“星期二。”“不会出现‘星期一效应’吧?”他们马上会意了,笑嘻嘻地齐声说:“不会!”果然,整堂课上得有滋有味,每个学生都发言了。尤其是最后一段,说得特别精彩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下面是教学实录及反思:

师:同学们,学到这里,故事结束了,那么“爱之链”是不是也到此为止了呢?

生:不是。乔依和他的妻子会教育他们的孩子也要爱别人。

师:是啊,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!对此,其他同学有补充吗?

生:他会热心地帮助同学。同学再帮助别人。

生:他会爱自己的老师。

师:多好的孩子啊!乔依夫妻俩会怎么做呢?

生:有人来餐馆吃饭,如果没钱,女店主会免费提供食物。

生:他们会给餐馆取个名字叫“真情小餐馆”,给更多的人帮助,把爱心传递下去。

师(灵机一动):我想,这个破旧的餐馆会成为顾客温暖的家。咱们一起来帮乔依夫妻取店名好吗?

生:叫“爱心餐馆”。

生:叫“心连心餐馆”。

生:叫“温馨餐馆”。

生:叫“爱心之家”。

生:叫“顾客之家”。

师: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名字(指课题),就叫“爱之链餐馆”。如果这条“爱之链”能无限延长,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编织出一张爱之网,那么地球就成了一个温暖的大“家”,我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!你愿意去编织这张网吗?

生:愿意!

反思一:“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”,《课标》提倡“多角度的、有创意的阅读”,要求教师“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、体验和理解”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,思路变宽了,感受深刻了。他们对“爱之链’是不是也到此为止了呢?”这一问产生了自己的体会,对文本获得了自己的理解,不仅想到乔依会一如既往地帮助别人,他的妻子也会像他一样奉献爱心,而且还想到了他们即将出世的孩子。对于这个预设中不曾考虑到的答案,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,并鼓励其他学生围绕这个方面展开讨论。在大家的共识中,爱心链通过这一家三口辐射开去,“爱心网”越撒越开,从而连接了更多人的心。由此我不得不慨叹: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学生,他们往往想得比我们还要深、还要多。他们的独特体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!

反思二:给餐馆取名完全是学生智慧的结晶,这是十分可贵的教学资源。我紧紧抓住这一生成点,适时引导孩子给餐馆取名,学生的回答都紧扣主题,把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都融入这些名字中。他们与文本中的人物亲切地对话,真诚地交流,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描绘着一幅温馨的画面:在这个“爱之链”餐馆里,多少幸运儿正在接受乔依夫妻俩的热情招待,多少处于困境中的人得到了“雪”中之“炭”……在这个美丽的结局中,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,而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。
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